近日,美国对中国某些出口产品的关税被提高至245%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然而,深究这一举措的实际影响,不难发现,这更多是一场“政治秀”而非实质性的政策升级。据《纽约时报》指出,涉及的注射器和针头产品原本就处于高关税水平,此次调整更多是一种“重申”,意在释放政治信号而非经济制裁实质。
与美国的“政治姿态”,欧盟方面则迅速表达了可能启动报复性关税程序的态度。原本在中美欧三方博弈中,欧盟希望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率先取得突破。然而,现实却“啪啪打脸”——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团队并未给出欧盟期待的让步,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谈判门槛。
德国官员冯大良表示,“我们将不再无限制支持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,如果谈判没有实质进展,欧盟将考虑向美国服务出口征收数字关税。”这释放出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:美国服务贸易的对外顺差正逐渐成为其他国家反制的突破口。
美国服务贸易影响:隐性增长中的潜在风险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,在服务业方面,服务贸易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。下方是美国近年来的服务贸易数据,显示其对外服务顺差的重要性:
年度 服务出口(亿美元) 服务进口(亿美元) 服务贸易顺差(亿美元) 顺差同比增速 2019 8750 5970 2780 — 2020 7890 5190 2700 -2.90% 2021 8280 5350 2930 8.50% 2022 9400 6200 3200 9.20% 2023 10266 7482 2784 -6.80% 2024 13700 11000 2700 -3.00%*2024数据为预估值,来源:美国商务部与彭博社预测
可以看出,服务贸易顺差虽然仍然庞大,但增长势头已有放缓迹象。一旦欧盟、巴西等经济体联合设限,美国服务业巨头的海外收入将面临系统性挑战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相较于商品关税,服务贸易更容易受到“隐性打压”。例如,通过限制美国企业在本地市场的准入、提高税赋、增加监管壁垒,甚至暂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,他国可以实质性地削弱美国在服务出口上的优势。
例如:
限制苹果、微软、谷歌等美企在本地的数据收集权限;
要求本地化部署云服务与存储;
取消教育服务进口补贴(针对美国高校在线课程);
强化反垄断调查,限制并购扩张。
这种方式对美国企业影响更隐蔽但也更持久,尤其在服务型跨国企业当中。这种方式已被欧盟、巴西等经济体考虑甚至实施。
拜登的政策博弈:三大战略遭遇挑战,川普乘势反攻拜登政府过去四年试图通过三大战略布局——拉拢欧盟、深化与越南的脱钩合作、利用俄乌战争重塑全球资本流向——构建对华围堵框架。然而,当前来看,这些布局正在经历严重“反噬”:
欧盟与美国分歧加剧,开始重启与中国的谈判;
越南在关税压力下转向中国,签署45项合作协议;
欧洲资本未完全回流美国,反而在欧央行降息与估值优势下回流欧洲本土市场。
这一连串失误给了川普阵营“完美口实”,其团队已将当前全球乱局归咎于拜登的执政失误,并高调宣称“必须由共和党来收拾残局”。
战略方向 原计划目标 当前执行结果 战略失误分析 欧盟合作制华 联合反制中国产业政策 欧盟转向中立,重启中欧经贸高层对话 美国强硬立场迫使欧盟回归务实立场 越南替代中国 打造“新世界工厂”替代中国 越南与中国签署45项合作协议,深化一体化 忽略越南对中国市场依赖 战争引导资本流向美 推动避险资本回流美国 欧洲资本回流本土,美股面临高估值风险 欧洲降息使本地资产更具吸引力 投资者的两点启示一、资产配置需更加“去集中化”
地缘政治成为投资不可忽视的变量,建议:
降低对单一国家(尤其是美国)和行业(科技、金融)的过度依赖;
增配本地消费、能源、制造、黄金等具防御性资产;
关注与中国、印度、东盟市场相关联的ETF和基金。
二、服务业美股龙头需审慎看待
如谷歌(Alphabet)、Meta、微软、奈飞(Netflix)等美股龙头公司,服务收入中有相当比例来自海外。若贸易对抗升级,其国际业务将受限,需警惕估值透支风险。